过去两个月,中国乘用车市场卖的最好的电车,依然是典型的“短续航”产品。
去年,霸榜乘用车市场的四台电车,分别是特斯拉Model Y(参数丨图片)、比亚迪海鸥、宏光MINI EV以及元PLUS,这四台车型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性:电池包都不大。
即便是定价比较高的特斯拉,电池包容量也只有60度电。
更别提价格低、尺寸小的其它三台车型,电池包容量基本上都没超过50kWh,尤其是海鸥、宏光MINI EV,电池包容量都在30kWh左右。
电池包小,没快充,但却在去年卖了40多万台车。
今年这种方向更加明显,吉利星愿连续两个月,登顶中国乘用车销量榜单冠军之位,2月份的销量接近2.9万台,超越了比亚迪海鸥。
2月份是传统淡季,淡季能有如此强势的销量,证明的就是消费选择的正确性。
很有意思,不少人在网上说的是“续航焦虑”、“充电焦虑”、“电车焦虑”,但在消费层面,却非常容易接受一台电车,而且是续航并不长的电车。
为什么?
其实原因非常简单,入门电车很符合消费方向,以吉利星愿这种大爆款为例,虽然没有产品沉淀,但每一步都踩在了用户的痛点上。
1、定价合理,入门车型7万多,带上各种补贴可能只要6万多。
价格永远是封神的前设条件,只要价格足够合理,就能带动一个巨大的盘口,相比于动辄十几万、二十几万的电车,几万元的吉利星愿显然更能推动电动化的发展。
2、产品有亮点,比如说前备箱、大空间、不错的用料。
作为“一台车”,吉利星愿是合格的,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价格便宜,更是极致的性价比,“性”则是特性,“价”才是定价,产品的特性强、价格低,一定会吸引消费者选择。
再加上符合国内审美的设计、容量40kWh的电池包等产品力,在这个价格区间表露出来了十足的竞争力。
回退到一个核心点,消费者到底需要怎样的产品?其实就一个观点:恰到好处即可,而不是停留在账面参数上的优势。
大多数人每天只是日常代步出行,30km以内的日常出行占据绝大多数,所以一个300km续航的电车其实更多情况下是用不完的。
按照目前的电池包成本预估,30kWh电池包的成本也就3万块钱,却能提供至少250km的续航能力,杂七杂八的其它成本算下来,定价也就是5万左右。
所以我们看另一台车,宏光MINI EV,续航也就200km,去年销量也是卖爆了。
尤其是在三四五线城市,这种价格低、能电动,而且品质、配置还不错的车型,非常受消费者的喜爱,因为更多人都有着基本的出行压力。
骑电车,雨天、冬季的感受极差,多人出行压力大,开油车,麻烦而且成本高。
所以这种几万块钱的小电车,真的是很多消费者最需要的产物,虽然网上更多的观点是“续航不够,有焦虑”,但其实对于工薪阶层来说,这些焦虑根本不存在。
毕竟,国内有大量的消费者一年可能都不会跨市区出行,所以续航不是越长越好,而是越合适越好,什么叫合适?一定要把价格作为考核标准。
长续航固然好,但定价也高,目前想要买台长续航电车,购车成本依然需要15万以上,这是很多人都支付不起的价格。
热门推荐
全部评论 0